第七章

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
写在二十五岁到来这一天

本文标题参考自王潇《写在三十岁到来这一天》

先对2015年做个总结,之后从职业、生活几个点展开。

年度总结

15年4月份开始跑步,一直到11月初从上家公司离职,除下雨外基本每周三次,此后跑步中断,最好的结果是5km。我对马拉松没太大兴趣,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也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选择。

每个月给抗战老兵捐一笔,累计一年多有余,目测这件事可以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老兵离我们而去。

由于转行和切换城市所造成的债务已全部还清,开发设备也已搭建完毕。

个人博客已搭建好,顺便买了三年的域名和两年的VPN。

周末时间更多用来看书了,并未走出门去拓展社交,今年业余书籍阅读量在10本左右,基本符合预期。顺便把订阅的《创业家》杂志都过了一遍,就当看新闻咯。

花了较多时间看业余书籍,自然职业技术上花的时间就少了,之前对技术进阶所需的时间评估并不够准确,职业技术提升的速度很一般。

电影院去的还挺勤快的,有时候跟同事或朋友一起,也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去。

思维导图并没有去碰,暂时看不出来有多大实际用处,先不管了。

回厦门溜了一圈,故地重游,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
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回家两次,过年回家老妈估计不会给我做好吃的了%>_<%

职业篇

互联网现在初级程序员已经人满为患,高级工程师依然稀缺。详见知乎关于批量生产程序员的讨论

今年下半年经历了:股灾=》资本市场寒冬=》大批互联网创业公司倒闭,移动互联网在加速成熟,很多细分行业格局已定,要来互联网的同学请注意风险,调整好心理预期。

由于历史原因,我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,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补那些漏掉的计算机知识,知识结构的搭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这个过程会很枯燥,但是为了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,该做的事还是得去做,且宜早不宜迟。也正是因为非科班出身,才会花时间去做职业规划。胜任一个岗位需要哪些能力,这些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和提升,都可以有意识的去补充和培养。不同的企业对同一个岗位的心理预期也不一样,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永远都不会错。

我对自己所处的职业并不像部分技术从业者那般热爱,让我半夜爬起来写代码,还能乐在其中,臣妾做不到呀%>_<%。对于写程序来说,热爱的人才能做到90分,热爱且有相当高的天赋的人可以做到满分,像我这种人大概最多只能做到80分吧,我倒是还挺满足的,毕竟工作又不是人生的全部嘛。

很幸运的是我并不怎么玩网络游戏,什么Dota啊LOL啊,真心玩不转,大概是因为智商余额不足学不会吧o(╯□╰)o。不过这倒让我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,无聊的时候就看看书,豆瓣上知乎上找各种书籍推荐清单。买书倒是几乎不手软,要看什么书会立马下单,第二天当当就送到手里了,这也算是花钱买时间的一种方式吧。

毕业三年内的同学,基本都在迷雾中进行探索。所处行业前景如何,要不要转行,要不要换工作,未来在何方等等,这些并没有标准答案,每个人对未来的心理预期都不一样,说白了就是人生观不同。但不变的是,这些选择和事情,与其逃避不如面对,早做选择比晚做好,自己做决定比听纯听父母安排要来的靠谱。

从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看,程序员这个岗位完全可以延续到三十岁以后,没有什么问题。也不是年纪大一点就一定要去做管理,基层程序员也可以很happy,薪水少一点的同时,烦心事也会少很多呢(每天有时间刷刷微博、上知乎抖个机灵感觉萌萌哒~)。且到一定程度后,收入的上升对幸福感的提高并没有太大帮助,欲壑难填呀。

在自己还不能主导一件事情的时候,充分的做好leader分到手头上的事情,并及时上报进度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习惯。主动承担更多或能力范围以内难度更大的任务,有需要的时候主动帮助团队其他成员,在团队里尽力去做一个推动者,而不是被推动者,所有的这些,都会让其他人更愿意跟你合作,人生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。

职业上、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,绝大多数我们的前辈们都遇到过,多学习学习前辈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(比如找前辈交流或Google该问题)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效率会更高。

一线城市的互联网行业存在各种各样的机会甚至是诱惑,很多时候不是决定要做什么,而是决定不做什么。保持时间和精力的聚焦,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件事情,把事做成的概率会大一些。

如果你希望尽可能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,那么最好不要在实现之前就公开宣布,原理来自这个TED

青春不是用来消费的,它更多意味着奋斗和创造。既为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,也为了不让自己退休以后后悔虚度光阴。

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还是挺有意思的,当你发现选择出差错时,你会去复盘当初做选择的初衷,这样即使选错了,你也知道原因在哪里,而不会去怪罪他人和社会。自己做选择,并承担该选择带来的后果。

关于职业和生活中的大多数选择,有一点比较靠谱的经验就是,尽量去做选择题而不是做问答题。比如选行业和岗位,如果把自己关在家里去想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,喜欢什么,那极有可能什么也想不出来。走出去,广泛的接触社会,善用搜索引擎,看到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,大量的搜集各行各业的信息,然后选一个自己相对喜欢又切实可以胜任的就好啦。职业生涯初期一定要避免蒙着头去纠结自己喜欢什么,方向在哪里,先尽量多的列出自己的可选项,然后尽可能充分的补充每个选项的信息。考试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选择题,没有人喜欢做问答题。

没必要在大学的时候过早的去实习,以后有几十年的时间去工作呢,大学生活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呀。

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,最值得投资的就是自己了,增加自己的知识量,开阔视野和丰富人生的体验都是回报率很高的一种投资。

学过正态分布的人就知道,大多数人的成就会落在中间的区间里,非常成功的人很少,非常失败的人也不多。尽力就好,至于结果怎么样并不受我们控制,平凡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。

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

生活篇

得益于以前的生活经历,基本养成了不吸烟,不酗酒,不嚼槟榔的习惯。大多数时候,也不乐意沾酒,这一点我身边的人都知道。革命友谊也不是吃吃喝喝建立起来的。

我自认为算是比较独立,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,这跟父亲大人的倾力栽培有很大关系。之前小升初择校时,父亲大人并没有一意孤行,而是反复问过我的想法,让我参与到这次选择中来。后来中学时的住宿选择我也有参与决策。高中以后,基本是我自己拿主意了,选班级,文理分科,选大学和专业,包括后来堪称曲折的从湖南跑去福建上大学,以及毕业后选第一份工作,后来的转行和切换城市,基本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,很感激这些决定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支持,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一定理解。亲人就是在即使不理解甚至不赞同的时候依然能够支持你的人。

至今仍在探索工作和生活的平衡。处于职业生涯早期,一般说来尽量多花时间在职业成长上会对以后有帮助,但是呢,如果所有的动作和准备都是为了以后的发展,当下的生活就会缺少很多乐趣。人生很残酷的一点就是,三十五岁的金钱买不回二十五岁时的幸福,同样是嘴里含着一根棒棒糖,二十五岁去做却远没有十五岁时那般开心。

按我的理解,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甚至工作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已。所以当工作和家庭不能两全时,极有可能我会选择把工作放一边,因为对于公司来说,大部分员工并非不可替代,尤其对于一个大企业,大部分人都是一颗螺丝钉,你今天离职,明天企业就可以找到下一个替代者。但是家庭不是,在父母、伴侣跟孩子眼中你就是全部。

生活中除了代码,我们还有诗和远方~

保持健康的方式大概有这么几点:规律的作息,健康的饮食结构,良好的心态和适当的锻炼。但任何一项做起来都不容易,保证自己的健康就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家人负责,甚至间接的也是对你所服务的企业负责。

大学中比较幸运的事情就是选修了《积极心理学》这门课程,课程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。毕业后有一天突然想起来这个事,就顺便重新学习了一遍积极心理学,把市面上比较不错的关于这一块的书籍都过了一遍。好处也是蛮多的,比如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会更好一些,在遇到生活中负面的事情时能够以更积极建设的方式去面对,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能够坦然接受,学会跟自己独处等等,整体上会发现生活中美好事情比以前更多啦,至于一些关于两性关系的知识则纯属意外的收获。

人生有三大重要的决定:选工作、选定居的城市和选人生另一半。

在前两项的选择中,一个最基本的选择标准就是生活方式。选一份工作,涉及到选一个行业,一个岗位,这些不仅意味着以后的职业上限,更关乎你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,你的同事以及你跟同事们的相处,甚至选一个工作可以决定你的社交圈和生活方式。像我这么懒的人就蛮适合互联网的 ,互联网公司基本扁平化的管理架构,没有复杂的办公室政治,做好自己的事就OK,人也感觉会比较纯粹。学历、长相、出身等歧视现象也比其他行业好得多。基本上程序员也不用出差,除了加班多一点,其他暂时找不出来什么缺点,且因为避开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交活动,我可以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做我喜欢的事情,比如看书,运动以及旅行。

选定居的城市则很有意思,人嘛,不管怎样,最后都是要择一城终老的,与其逃避那不如面对咯。作为程序员是不可能回老家小县城的。早期的时候我列出一个备选城市的单子: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,以及杭州成都西安南京苏州厦门珠海几个二线城市。分别进行SWOT分析(感谢哑铃同学)后,发现珠三角优势突出,而广州又是最契合的,所以不出意外以后就在广州啦,古人云: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
到二十五岁这一年,基本确定了前两项。最后一项目测急不来,那就保持开放的心态吧。

七嘴八舌

读书还是很重要,读的越多这种感觉会越强烈。之前所有付出的努力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间段给你带来回报,不用着急,安心做事,剩下的只需要等待。

《经济学原理》在我做一些人生比较重大的选择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,边际效应,机会成本,沉没成本,贸易使双方都更好等等,这些理论帮我平稳的度过了大多数重要选择关口,再回首时,会发现我当时做的选择基本符合我的利益。其和《富爸爸穷爸爸》一起帮我搭建了经济金融的基础知识,让我有一些基本的概念,后来在听赵老师讲投资理财时,几乎是秒懂,这大概就是功不唐捐吧。

无论是维护一个博客,还是运营一个公众号,它都会逼着你前进,因为你一旦停滞,很快就会发现没东西可写。写博客把一些经验分享出来的感觉还是不错的,更多好处可以参考《暗时间》中的描述以及唐巧的这篇博文

只要没触及底线,尽量避免跟别人产生冲突,冲突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钱包伤心,二十五岁差不多也过了意气用事的年纪了。

学会花钱以及与他人合作,这能帮助你利益最大化,经济学原理表明贸易可以使双方都变得更好。

给抗战老兵捐款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,你开心的时候做,它能让你心理的愉悦持续的时间更长也更舒适;你不开心的时候做,它能帮助舒缓情绪的起伏,让内心更平静。除了自己开心,顺便还能帮助一下他人,不就是双赢的选择吗?

一个安详的晚年必不可少的有两样东西: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养老金。如果希望自己晚年能够有比较大的生活自由度,那么在二十几岁时开始注重锻炼身体,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就是一项很不错的选择。

经济上变得更自由大致有三种方式:①自主创业;②加入一个创业企业去拿股权期权;③投资。

每一种方式都非常困难。创业这件事始终是少数人做的事情,创业成功也一直是小概率事件,即使碰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,资本的热潮,政策的推动,也仅仅是把概率提升了一点点而已,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是数以百计的企业尸骨成堆。

后面两者可以同时做,现在也有很多人正在这么做。加入一个创业企业拿股权或期权需要有机遇和能力,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没有机会,而是发现机会就在眼前,却因能力不够把握不住。

投资的方式需要有原始积累,没有的话就需要自己去完成积累,且之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等待。

很喜欢雪球的一段话,找到三观契合的另一半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尤其是财富观契合,这会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去完成原始积累,并以此为基础去验证和完善自己的投资逻辑。

人生是分阶段的,不同的阶段的重心不一样。二十几岁,还没有婚姻的羁绊、不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,趁年轻去冒险吧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肩上的责任在增多。一旦组建了家庭,就不是单单在拿自己冒险,而是拿家庭去冒险。去尝试那些风险系数高的事情会变得越来越难。

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,有些是享受,有些是体验,有些是旁观。我是生命的体验者,我来这世上,就是为了体验这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。骑马/射箭/冲浪/潜水/滑翔/跳伞等等等等,有好多好玩的在前方等着我,加油咯。

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作为一个平凡人,尽量让自己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帮助,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变好了哪怕一点点,在你回首时,都会是了不起的壮举。

特别鸣谢

感谢父亲大人和母亲大人的倾力栽培,感谢一直以来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同学、朋友和同事们,感谢曾闯入过我生命的那些匆匆过客,谢谢你们。